博时基金怎么了?
近日,博时恒润6个月持有期混合(013433)发布公告,确定了基金合同终止及基金财产清算的事项。这已然是博时基金在2025年的第6只清盘基金。
回溯2024年,债券牛市气势如虹,A股在三季度后也迎来一波强劲反弹。可作为“老十家”之一的博时基金,却在这一年深陷困境:17只基金清盘、明星基金经理纷纷离职或卸任、权益类产品大面积亏损、营收增长近乎停滞等状况接连出现。
Choice金融终端显示,2024年博时基金清盘产品数量在行业中位居首位,甚至连本应具备长期稳定性的养老目标基金也位列其中。与此同时,其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持续低迷,多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基金经理所管理产品的净值大幅下挫。
此外,博时基金还陷入投资者权益纠纷。近日,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一份终审民事判决书显示一位80多岁的投资者于于2021年购买博时成长领航混合A基金,两年多后亏损约30万元,遂将代销银行告上法庭,要求相关代销银行承担赔偿责任。
这家顶着“老十家”光环的老牌公募,究竟该如何快速挽回投资者的信心呢?
01
17只清盘创行业纪录
外界对博时基金产品清盘格外关注,根本原因在于,2024年博时基金旗下多达17只产品清盘,清盘基金数量行业居首,且清盘基金中包含红利主题基金和养老目标基金。尤其是养老目标基金的清盘,对博时基金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冲击。
据Choice数据,2025年年初至今,博时基金已有6只产品进行了清盘清算。
基金产品清盘,通常是因为连续一定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或持有人数量不足200人,博时基金的这些清盘产品大多也是基于此类原因。
清盘在行业中本属常见现象,但博时基金面临的问题是:清盘数量如此之多,到底是市场环境导致,还是公司投研能力与产品设计存在根本性缺陷?
“清盘潮”带来的显性影响是规模停滞不前,而在品牌形象与投资者信任方面的隐性损失,或许需要更长时间来修复。
截至2024年底,博时基金股票型基金管理规模下滑至行业第19位,混合型基金管理规模连续两年排在行业第16位,创下近十年来最差纪录。
据Choice数据,截至6月25日,博时基金管理规模(剔除ETF联接基金市值、EFT使用最新场内规模)为9932亿元,位列行业第8位。与易方达与华夏近2万亿的规模相比,这家老牌基金掉队的态势愈发明显。
02
八旬老人105万买博时基金亏30万
近日,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一份终审民事判决书显示一位80多岁的投资者于于2021年购买博时成长领航混合A基金,两年多后亏损约30万元,遂将代销银行告上法庭,要求相关代销银行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一、二审法院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也成为券业观研关注的焦点。
案件的具体缘由是怎样的呢?根据裁判文书,原告赵某生于1937年,住广州市天河区。2021年1月15日,在某银行广州中石化大厦支行工作人员指引下,通过该行APP申购了“博时成长领航混合A基金”(代码 010902),金额为105万元。
同年1月18日,该笔资金转入基金募集专用户。2023年4月27日赎回时,到账金额约75.03万元,亏损近29.97万元。
于是,赵某要求银行赔偿损失及利息,一审法院判决银行承担70%责任,二审法院却驳回其全部请求。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代销银行提交的基金申购演示视频为事后录制,不能证明其向赵某全面介绍了理财产品性质及风险,认定银行未全面履行适当性义务。同时,赵某有多次购买财产品的经验,具备一定知识和经验,且有多次挽回损失的机会却未及时赎回,对损失扩大存在过错。综合双方过错,一审法院判决银行按70%比例赔偿赵某损失20.98万元及相关利息,驳回赵某要求某广州分行承担连带责任的请求。
一审判决后,银行提出上诉,称赵某系自行通过银行APP操作购买基金,销售过程符合适当性原则,已完全履行适当性义务,且赵某的财产损失与银行无直接因果关系,其在多个时间段可赎回却选择继续持有,导致损失最大化。
赵某辩称,自己80多岁,认知和操作能力有限,所有操作均在银行贵宾厅由工作人员指引完成,风险承受能力低,多购买保本型产品,不具备赎回基金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在净值低点赎回非本意。
二审法院认为,案涉理财产品为中风险级别,赵某申购前多次风险评估显示具备投资低风险至中高风险产品的资格,银行对其风险认知和承担能力进行了评估,且赵某有明确投资意向,银行做出了额外风险提示,已全面履行风险提示义务。赵某产生亏损的直接原因是金融市场正常变化和波动,并非银行不当销售。结合赵某自主购买、投资经验、审慎义务以及银行已履行义务等情况,根据“买者自负,卖者尽责”原则,判决撤销一审判决,驳回赵某全部诉讼请求。
03
博时“百亿爆款”三年缩水七成
据悉,案涉理财产品为博时基金旗下的博时成长领航混合,成立于2021年1月 21日,属于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发行期间,该基金吸引超百亿资金认购,合计募集118.93亿元,认购户数超20 万户,当时管理该基金的陈鹏扬成为管理资产超百亿的基金经理。
2022年10月,基金成立仅一年多就亏损约30%,引发基民吐槽。有投资者发现,陈鹏扬当时独自或共同管理多达10只基金。目前,该基金由陈鹏扬、郭康斌共同管理。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该基金规模37.46亿元,较成立初期缩水近七成。截至6月25日,A份额单位净值0.6964,自成立以来累计亏损30.36%。
04
固投资者开盲盒还是踩雷区?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首批26只创新浮动费率基金于5月27日起陆续启动发行,市场目光聚焦于博时基金推出的博时卓睿成长混合型基金及其基金经理田俊维。
公开资料显示,田俊维拥有14年以上从业经验、9年投资经验。2021年加盟博时基金,田俊维目前管理3只基金,合计规模5.94亿元。
其中,博时创新经济与博时卓远成长一年持有A凭借机械设备、计算机等行业的配置,今年以来收益率分别达16.97%和5.77%。
然而,此次他同时担任博时卓睿成长与博时卓越优选两只新基金的拟任经理,引发市场对“同策略产品重复发行”的关注。
两只基金不仅名称相似,且业绩比较基准均锚定“中证800指数收益率×60%+中债综合财富(总值) 指数收益率×20%+恒生指数收益率×20%”,在业内同期发行如此高相似度产品的情况较为罕见。
值得注意的是,田俊维现有管理产品已呈现明显的行业配置分化。博时创新经济侧重国防军工与电子,博时卓远成长聚焦计算机与银行,博时卓越成长则偏向非银金融,今年以来最大业绩差接近15%。
券业观研认为,投资者选择田俊维的基金如同开盲盒,两只新基金能否在行业配置上形成有效差异化,以及其能否应对“1拖N”的管理压力,仍需时间检验。
05
反弹行情却集体踏空
2024年12月,博时基金发布公告,沙炜因个人原因离职。作为博时主动权益的“扛旗者”,沙炜的离去,似乎成为博时基金近年来人事动荡的一个标志。
2024年以来,另外两位明星基金经理陈鹏扬、曾鹏相继卸任多只产品。其中,陈鹏扬管理的博时价值臻选亏损接近50%,沦为行业“反向指标”。截至今年6月13日,这两位老将在管产品均仅剩下4只,而在高峰时期,两人都是“一拖多”甚至“一拖十”的代表人物。
还有一些基金经理的表现差强人意。比如被誉为“博时科技一哥”的肖瑞瑾,截至今年6月25日,其历年管理过17只基金,有10只任职回报为负数,其中4只产品任职亏损超过20%,2只任职亏损超过30%。
此外,基金经理齐宁在管理博时创新驱动A期间,频繁更换重仓股。这种操作方式引发了投资者的质疑,是否背离了长期投资与价值投资理念?
整体来看,投研风格的不稳定直接反映在业绩上,主动权益类基金成了博时基金的“薄弱环节”。据Choice数据,截至2024年12月,旗下111只偏股型基金中,有56只处于亏损状态,其中31只亏损超过20%。混合型基金中,64只产品长期亏损,16只产品成立以来跌幅超过30%。
尤为尴尬的是,2024年9月以来A股经历了一轮显著的反弹行情,但博时的权益类基金似乎未能抓住这一机会。
除权益类基金外,从全公司层面来看,基金经理变动也十分频繁。据Choice数据,截至今年5月末的一年内,博时基金有5位基金经理离职,新聘18位基金经理,新聘请基金经理数量远高于行业平均数(3.82)。即便引入了18位新基金经理,人均管理基金产品数3.61只,仍高于行业平均数2.68只,人均管理资产规模95.78亿,是行业平均数46.42亿的两倍以上。
06
市场反弹下权益产品亏成“菜地”
2023年至2024年,公募基金行业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市场环境。债券市场走牛,A股在2024年下半年强势反弹。然而,博时基金在这两年交出的成绩单却不尽如人意。
2023年公司营收下滑13.69%,净利润下滑12.36%。2024年,尽管市场回暖,博时基金的营收仅微增0.01%,净利润增长1.12%,远低于同业头部水平(如易方达、华夏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5.33%、7.2%)。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博时基金的业绩,更凸显出其盈利模式存在深层次问题。
细究数据,一组数据格外引人关注。2024年,博时基金的管理费收入从35.7亿降至35.4亿,但销售费用却不降反升,从8.31亿增加到8.93亿。销售费用增长的去向令人深思——是不得不向渠道妥协,支付更高的尾随佣金?还是为促销基金产品投入了更多品牌费用?无论如何,这种“收入下降却要花更多钱营销”的困境若不能改变,未来将进一步侵蚀利润。
更让人担忧的是博时基金的收入结构。一方面,货币、债券、ETF基金占比极大,三者合计规模已近万亿元,但低费率使其难以贡献更多收入和利润;另一方面,本应贡献更多利润的权益类产品占比极低,股票型、混合型基金规模合计仅约1300亿。
券业观研认为当下,博时基金似乎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要重振投资者信心,仅靠增加销售费用投入显然远远不够。改善投研体系、稳定核心团队、严控合规风险,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措施,或许恰恰是博时最需要补上的功课。
毕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公募行业,投资者最终看重的还是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唯有回归投资本源,才能赢得投资者的长久信任!
***END***
转载开白 | 商务合作 | 内容交流
请添加微信:Guicai010203
添加微信请备注姓名公司与来意
明道配资-股票低息配资-股票免费配资-炒股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