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从手、足太阳经为开的角度来剖析“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1.手、足太阳“为开”的功能
足太阳膀胱经为开,其功能是“气化则能出焉”。它如同身体的“排水总管”,负责将通过气化后的废水(尿液)排出体外。此功能失常,则直接表现为小便不利。
手太阳小肠经为开,其功能是“泌别清浊”。它如同身体的“污水处理厂”,接受胃初步腐熟的食物,将其分为清者和浊者。清者,水谷精微,上输于脾,布散全身;浊者,水液糟粕,下输膀胱,成为尿液的前身。手太阳“开”的功能,就是确保这个“分清泌浊”的过程顺畅,使水液能正常下输膀胱。此功能失常,则水液停留于中焦,无法下传。
2.条文病机分析:手足太阳同病,但病位主要在“手太阳”。
“伤寒”:这是疾病的起因。寒邪首先侵犯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的体表,郁闭营卫,导致其“开”的功能受损。这是足太阳层面的病变。
“心下悸”:心下即胃脘部。悸动感是水饮停聚于此,气水相搏的表现。这里的水并非直接源于膀胱,而是源于手太阳小肠。因寒邪内传或发汗损伤阳气,导致手太阳小肠为开的“泌别清浊”功能失司。水液无法被正常分离和下输,反而停聚于其上的胃脘,形成了中焦停饮。所以,“心下悸”的根本是 手太阳小肠之“开”失职。
“厥”,四肢冰冷,这是结果。 中焦是气机和水液升降的枢纽。如今中焦被水饮占据,严重阻碍了阳气的输布,阳气无法通过中焦这个枢纽布达于四肢,故而出现“厥”症。因此,这个“厥”是 “水路”不通导致“气路”不通的继发症状。
3.治则与方解:先治手太阳,后通足太阳
“先治水”:此处的“水”指停聚于中焦、源于手太阳功能失调的水饮。治疗的优先级是先恢复手太阳小肠“泌别清浊”之“开”。
茯苓甘草汤如何恢复“手太阳之开”:生姜重用至三两,为本方君药。功效在于 “温胃散水饮” 。胃阳得温,水饮得散,则盘踞于中焦胃与小肠的水邪得以解除。这直接为手太阳小肠恢复功能扫清了障碍。桂枝一药两用,一方面,配合生姜辛甘化阳,助阳化气,以散水饮;另一方面,它也能解足太阳在表之邪,为后续“却治其厥”打下基础。 茯苓健脾渗湿。在生姜温散、桂枝通阳的基础上,为已化开的水饮提供去路,引导其下输膀胱,这正是在 恢复“清浊分利,水液下输”的手太阳功能。 甘草调和诸药,顾护中气。
“却治其厥”:一旦中焦水饮得化,手太阳“开”的功能恢复,阳气布散的道路自然畅通。此时,被郁遏的阳气得以通达四末,“厥”症不治自愈。同时,桂枝解足太阳表邪,也有助于整体阳气的宣通。
4.预后警示:手足太阳俱闭的恶性发展。
“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如果不先治水,中焦(手太阳)的水饮会继续泛滥。由于下游的足太阳膀胱气化功能也可能因寒邪和中焦阻塞而减弱,即水道之“开”不利,这些水湿没有正常的出路,既不能从小便排出,也不能从汗孔发出,就会向下渗透,浸渍肠道,导致腹泻。 这描绘了一幅手足太阳之“开”同时闭塞 的危重图景:手太阳不升清泌浊,足太阳不气化排水,最终水邪只能寻找病理性的出口(作利)。
结论:
用手足太阳“为开”的理论,可以对此条文做出极其精当的解释:本证始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表证(伤寒),继而影响了手太阳小肠经的泌别清浊功能(水停心下),核心病机是中焦水饮阻塞阳气通道。 治疗上,茯苓甘草汤以生姜为帅,重在温散中焦水饮,优先恢复“手太阳之开”。一旦手太阳的功能恢复,水液代谢的链条得以重新运转,阳气布散的道路得以畅通,则“厥”随之而解,也防止了水邪下溃伤及肠道。这完美体现了张仲景“治病求本”和“分经论治”的思想。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明道配资-股票低息配资-股票免费配资-炒股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